中國港航業的全球視野
2014-02-12 17:08:17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國際化戰略背后的貿易
中國港航企業加快實施國際化戰略,接二連三投資海外港口,目的在于貿易。正如克里米亞深水港建成后,將為中國和歐洲市場開啟一扇更加方便的貿易大門。
隨著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國家對外貿易及集裝箱運輸的快速發展,歐洲和北美等國的港口設施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亞洲船舶的需要。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交通運輸規劃研究室主任羅萍曾表示:“歐美等國在港口設施上的滯后,肯定會影響中國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這意味著中國航運公司和港口經營者必須增加投資,提高能力,滿足需求。
此外,從外部環境來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航運市場低迷使港口運營變得艱難,港口資產嚴重貶值,為緩解流動性短缺,原有的港口運營商不得不出售港口資產以縮小規模,這給市場創造了更多的收購機會。
加之金融危機之后,為籌集資金而疲于奔命的海外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都放松了對中資企業的監管和審查,減少了海外港口投資的政治障礙和隱性成本。
而相比于其他投資項目,碼頭投資是一項長期的、收入穩定的項目,從國際經驗來看,集裝箱港口年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
基于港口收益高的特點,丹麥海事咨詢機構(SeaIntel Maritime Analysis)首席執行長詹森表示,這是中國港航企業加快海外投資的另外一個關鍵點。
盡管前景美好,但投資或收購一個碼頭,動輒就要幾億甚至是數十億美元。對此,有業內人士擔憂因為投資額巨大,企業也面臨巨大的資金風險。因此建議投資海外港口依然需要謹慎。
“走出去”需完善管控機制
“走出去”戰略是我國根據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和國民經濟發展內在需要作出的重大決策,有利于中資企業從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向產業鏈高端環節轉型升級。在這一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了出去”。
不過,從目前的實施情況看,“走出去”并不輕松:海外并購不確定因素很多,風險很高,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很多專業領域,所以在并購之前一定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不要冒然出手,否則很可能就陷入被動。因此,對于中資企業來說,“走出去”需要完善管控機制。
如何“走”得穩、“走”得好?按照專家的觀點,建立專業的金融團隊。金融團隊不需要有多專、多大,但是必須了解和熟悉金融市場。避免孤雁單飛,不要孤軍奮戰。要多跟其他企業交流,比如多跟民企交流,跟合作伙伴一起去海外收購,組成團隊更好,力量更強大。培養全球化的戰略思維和開放視野,立足全球配置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各類資源。深化國際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掌握國際競爭規則,融入世界經濟主流。借鑒國外知名跨國公司、大公司好的做法和經驗,不斷提升企業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在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競爭力。
總之,只有完善了管控機制,才能確保中資企業“走得穩”、“走得好”,才能走出一番新天地。